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

小柳条身价翻番 寒冬“炕头经济”火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3 浏览次数:64
  新年刚过,铁锋区光荣街道光荣社区姜女士有了新打算:刚刚上高一的女儿学习很紧张,做母亲的心中一直想让女儿过个轻松快乐的春节,每天多钩几针,这样过春节的时候就可以为女儿添置一件崭新的羽绒服。心中有了计划,坐在自家的炕头上,越干越起劲。
  
  前几年,姜女士一直照顾身患癌症卧床的婆婆,婆婆过世后,女儿的学业成为她心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又不耽误赚钱,去年年初,姜女士接下一个活儿,在家给一个私营企业编织帽粘珠、钩车座垫,按件算工钱,一个月少则可收入六七百元,多时可达到一千多元。
  
  足不出户就能为家庭创收,“炕头经济”让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尝到了甜头。家住龙沙区江安街道的朱艳春,2006年因交通事故导致肢体残疾。家中除了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还要照顾上学的孩子。自从去年初在社区举办的妇女手工制作培训班学习编织和串珠技术后,她对利用所学技术增收致富很有信心,她亲手制作的珠艺“摇钱树”、网花等艺术品在“惠民活动手工展”中受到了龙沙区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种不用投本儿的挣钱道儿,在不耽误家务的情况下贴补了家用。
  
  “炕头经济”模式逐渐深入人心,这些“小活计”更加成为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往农民用来烧火做饭的稻草、柳条、树皮、麻绳等价格低廉的“废品”,如今却成了农闲妇女们的掌中宝,经过她们的巧手,加工成篮子、座垫等编织工艺品后身价倍增。
  
  富裕县友谊乡长久村村民陈秋梅,家里除了两垧多地,还养了5头奶牛。农闲的五个月时间,除了喂喂牛,剩余的时间如何打发成了她的心事。2008年,经村里人介绍,她学起了手工编织。现在,农闲时一放下手里的农活儿,她便往炕头上一坐,一边与家里人唠嗑,手里一边不停地忙活着,一个月一千多元的收入,让陈秋梅喜不自禁:“原来坐在家里也能挣钱。”
  
  充分发挥城乡妇女有钩、编、织、绣手艺人数较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富裕县积极支持兴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青岛等地的厂家进行合作,由兴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厂家分季度分批次签订加工订单和销售协议,然后以学校为基地,将加工车间延伸到家庭,再组建若干个小型家庭手工编织小作坊,妇女姐妹只要保质保量按期交货,不需要交任何本金,可把原材料带回家自行编织。同时,在一些毛线加工个体业户中设立了手工编织点,带动了数百名妇女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毛衣、手套、帽子、拖鞋等工作。通过兴业技术学校的辐射和带动,有近千名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年人均可增收5000元。
  
  据了解,全市1.4万名妇女在妇联扶持的妇女手工编织基地,从事手工编织工作。小到中国结,大到满绣精致作品,一年下来,最多的可挣到1.6万元,少的也能达到三四千元。如今,“炕头经济”越烧越热,鹤城的妇女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绚丽美好的新生活,实现创业和致富的梦想。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