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纺织正文

国内棉价“双轨”运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9 浏览次数:93
国内棉价“双轨”运行   随着新棉上市,棉花市场行情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尤其是棉花价格。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棉花市场上存在着市场价和收储价同时运行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将此称为“双轨制”。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9月份以来,国家储备棉抛储和收储同步展开,收储与抛储价格便开始“双轨”运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2012年新棉上市收储价格定为每吨20400元,执行期是从9月1日开始,直到明年3月31日;同时运行的另一个政策是国家储备棉出库销售,出库销售底价为每吨18500元,时间从9月3日开始,到9月29日结束。目前,国家抛储虽已结束,但是国内棉花市场仍然同时运行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收储价格,每吨20400元;一种是市场价格,每吨价格在18600元~19500元之间。

  “棉花市场价和收储价两个价格同时存在,成为今年特有的‘怪现象’。同时,棉花抛储和收储同时进行,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告诉本报记者。

  2012年度新棉收购已经开始,但今年的棉花产购销形势明显不同于往年。9月份,国家高价收储棉花的同时,低价抛储;棉花市场存在收储价和市场价两种价格,收购加工企业无所适从;植棉收益低、棉农嫌棉价低不愿意卖,棉企嫌收购成本偏高、无利可图不愿收;国外棉价大幅低于国内,纺织企业成本高企,出口下滑,处境艰难。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在棉花产业。棉价“双轨制”之下,棉花产业为何步履沉重?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国家重点产棉区之一的山东德州,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实地调查采访。“双轨”源于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今年抛储和收储同时进行,我们认为,国家出台这一政策也属‘无奈’之举。政策的目的就是想把事办好,既让棉农得到实惠,又给纺企减轻压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山东德棉集团原料贸易公司总经理李传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前些年,棉花价格相对较为稳定,供需关系较为缓和。从2008年起,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上棉花价格持续低迷不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和种植积极性,国家出台了大规模收储政策。

  “近几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相对于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而言,棉花价格虽有所上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起伏不大。这也严重挫伤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导致了2010年度棉花价格出现了近10年来罕见的快速上涨和大跌局面。究其原因,除了自然因素、游资的囤积、外棉和电子操盘的推波助澜外,无外乎棉花的低价格、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以及由此引发的种植面积缩小、产量下降。”李传波分析认为。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11年度国家共收储棉花313万吨,占当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3%。

  “如果没有收储政策,2011年度国内棉价可能会随着国外棉价的大幅下跌而下滑,从而损害棉农利益。国家棉花收储政策,稳定了国内棉价,保护了棉农利益。”马俊凯对本报记者说。

  2012年9月,国家又启动了临时收储预案,按三级皮棉每吨20400元敞开收购。

  一方面是保护棉农利益,另一方面是对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予以支持。新棉上市,国家制定了每吨20400元的较高收购价格,目的也在于保护棉农利益,以及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但是,现行市场价格却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国内市场棉价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每吨差价在3000元左右。

  面对国内外棉价差价较大这一现状,为了满足国内纺织企业用棉需要,维持其用棉价格稳定性,在收储的同时,参照市场行情,国家又以低于收储价近2000元的价格,抛售了一部分2011年度的储备棉。

  眼下,国家抛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国内棉花市场仍然同时运行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收储价格,每吨20400元;一种是市场价格,每吨18600元左右。

  “目前棉花市场价格与国家收储价格‘双轨’运行,并且收储价格大幅高于市场价格,根本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价差过大。”李传波认为。收储是国家政策性的,是给农民的承诺,而国内棉价高,用量增大,比较依赖进口棉。当前,国际棉价在70~80美分/磅之间(即15400~17600元/吨之间),在不考虑配额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公司、企业在缴纳40%的关税后,继续使用进口棉花。

  为此,国家通过陆续放储和放配额来弥补差价、稳定市场。但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欧洲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未见好转,造成全球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振。出口受阻、需求减弱,国内棉价缺乏实质性上涨动力。

  在棉价“双轨制”下,收储的托市效应明显,而抛储的实际效果则相对有限。“双轨”让部分棉企无所适从

  山东德州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二三百万亩,但近几年棉花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跌至130万亩左右,仅为2008年棉花面积的45%。据记者了解,今年7月下旬、8月上旬,当地遭遇了51年来最大的涝灾,部分低洼地块农作物绝产,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预计平均亩产籽棉460斤左右,比正常年份减产10%以上。

  “自8月20日以来,德州市棉花陆续开裂吐絮,截至10月底,籽棉采摘基本完毕。从9月初开始,武城、夏津县部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陆续开门收购新棉。一个多月来,收购量一直不大,一天收购几千斤至两三万斤,以四级棉为主,为往年同期日收购量的1/5左右。四级籽棉收购价格在4.10元/斤左右。”马俊凯对记者说。

  受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今年德州的棉花质量大大低于正常年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0月底,德州市60余家企业参与棉花收购加工,其中三级棉仅占15%左右,四级棉占77%左右,五级棉占7%左右。

  四级籽棉的收购成本在19100元/吨左右,加上加工成本,与交储价基本持平。由于收购成本偏高,棉企处在亏损边缘,部分企业停收观望。目前德州市籽棉采摘基本结束,而收购进度仅有27%左右。

  “我做了30多年的棉花生意,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武城县银恒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以来,棉花加工企业遇到的困难重重。企业生产不间断,但是基本没有利润可言,如果再加上银行利息,收购加工企业部分还处于微亏状态。棉企收购积极性不高,生存困难。

  王天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区域范围内加工企业主体过剩,“僧多粥少”,利润变薄。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武城县只准批5~6家400型棉花加工企业进行生产,但目前的情况是,整个武城县具有资质的400型企业多达47家,还不包括其他小型加工企业。二是由于近年来棉农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棉花种植面积不断缩小,棉花品级也有所降低,造成棉花供应量下降。目前棉花市场价格偏低,新棉上市交易基本无利可图,再加上整个市场需求不足,所以几乎100%的加工企业会选择交储。但即便是交储,仍然没有太多收益。棉花品级偏低,导致交储价格偏低,再加上收购成本、加工成本、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收购加工企业基本无利润可言,甚至部分企业出现微亏。

  “2012年,德州、滨州、东营以及河北、天津等地涝灾严重,棉花质量偏差,没有一二级棉,三级棉较少,多数为四级或五级。国家只收储一至四级皮棉,五级棉不收,那么已收起来的五级棉怎么办?卖给国家,不要;卖到市场上,一吨会亏损3000元以上。”马俊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目前,棉花行业存在收储价(三级,20400元/吨)和市场价(三级,18600元/吨左右)两种价格。眼下,不少棉花加工企业很疑惑:我们应该按哪种价格收?如果按目前市场上的五级皮棉价格收购,那么籽棉收购价格仅有3.50元/斤左右,远低于近期4.10元/斤的平均收购价格,棉农的利益将无法保证。植棉收益偏低,农民不愿种棉

  记者在前往武城县采访的途中注意到,道路两旁原本大片大片的棉田,如今都种上了小麦,被砍掉的棉株大捆大捆的堆放在路旁。

  “2010年以前,种植面积有16亩。但是从去年开始,一直到今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现在只剩下10亩左右。赚不到钱,不愿意种了。以前每亩产量在400多斤,刨去成本(人工除外),每亩能赚一千七八。现在种植成本增加了不说,每亩挣得比以前少了,只有一千一二。”生活在武城县郊某村的王大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一天就能挣100多块钱,比种棉花划算多了。”

  德州市棉花协会对粮棉收益情况测算结果显示,种棉不如种粮食划算。种棉收益方面:按平均亩产籽棉460斤、平均售价4.10元/斤计算,亩产值1886元。棉花种植直接成本561元/亩,不包括人工费、租地费(平均450元/亩)及雇人拾花费(平均0.60元/斤),加上每亩棉花良种补贴15元,种棉花亩收入1340元。种粮收益方面:按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玉米平均亩产1100斤,小麦平均售价1.10元/斤、玉米1.15元/斤计算,种粮食亩产值2431元。小麦直接种植成本420元/亩、玉米种植成本360元/亩。亩产值扣除直接种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费)再加上每亩120元的种粮补贴,种粮食亩收入1771元。

  种棉花与种粮食比较,在不计算人工费用的情况下,种棉花每亩少收入431元。另外,种棉花费工费时、不能实现机械化,而种粮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用工很少,省下来的时间外出打工,月收入2000~4000元,远比种棉花挣得多。近年来,农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种棉花。

  记者调查中,不少棉农表示,如果今年籽棉价格低于4.5元/斤,明年将继续减少种植,据初步统计,预计2013年德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将减少15%以上。国内外差价大,纺企处境艰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1年9月以来,受全球经济疲软及棉花产量增加影响,国外棉花价格持续下滑;国内棉价有收储价作支撑,基本保持稳定,内外棉差价不断加大,一般在4000元/吨左右,最大时达到5000元/吨。

  巨大的内外棉差价,使棉花进口量大幅增加。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11棉花年度,我国共进口棉花544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10%;部分企业直接进口棉纱,2011年度共进口棉纱131万吨,比上年度增长43%。在利益驱使下,个别企业倒卖进口配额,最高炒至每吨4000元。同时,国内的高棉价也给纺织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

  记者从德州市棉花协会了解到,德州市有棉纺织企业240多家,产能450万纱锭,80%以上为中小型纺织企业,以纺中低档纱为主。据了解,2011年3月以来,棉纱价格持续下跌,今年10月,当地32支纯棉纱主流报价在25500元/吨左右,比2011年3月39500元/吨下跌很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近两年工人工资、电费等成本不断上涨以及纱价持续下跌,目前德州市中小型纺企中,生产纯棉纱的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混纺企业处在微亏或微利状态;新型纤维企业(竹纤维、莫代尔、等纤维)订单减少,多为短单、小单,多数企业处在盈利之中,但利润率比以前大幅下降。

  “棉花市场价格‘双轨’运行,从长期来看对企业影响较大。当前,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尤其是新疆的棉花加工企业,大多选择了交储,流入市场的新棉少之又少。纺织企业现在使用的棉花主要以国家放储棉、2011年陈棉以及港口寄售棉为主,再有就是部分地产棉。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料市场可选用的高品质棉花将逐渐减少,这将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一定困难,后市有可能提升棉花的市场价格,助推原料成本的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受人工成本、融资成本、原料成本上涨的影响,生存难度将不断加大。”李传波表达出了这样的担忧。

  “虽然目前整个纺织行业处境艰难,但多数纺企不敢停产,只能维持生产,因为一停工,员工流失,复工再招工人就困难了,所以不得不咬牙坚持,但开机率普遍不高,目前德州地区整体开机率在六七成。也有个别企业实在撑不下去了,不得不停产。”马俊凯说。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德棉集团董事长李会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成国内纺织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球经济低迷及需求下降,造成纺织品出口减少;二是内外棉价差偏大、国内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对后市判断均较为悲观,纺织行业的又一个“寒冬”似乎已经到来,而且时间可能较长。一部分科技含量低、成本高的纺织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突破困局,需要综合施策

  目前,棉花产业存在着几十年来比较集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当前棉花产业难题,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思路。

  马俊凯认为,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收储力度,在受灾地区收储五级皮棉。针对今年山东、河北、天津部分地区涝灾严重,棉花质量大幅下降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当在上述地区收储五级棉,以保护当地棉农利益。其次,要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出台种棉补贴。建议国家在稳定收储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种棉补贴和种棉农资综合补贴;出台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主产棉区建立优质棉基地县;发挥好储备棉平抑市场的作用,同时鼓励农发行把资金用于棉企储备棉花,增强棉纺织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此外,要加快建立进口棉收储机制。近年来,我国对进口棉花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可以在国外棉价较低时收储一部分外棉,增加我国棉花资源储备,降低收储成本,有效化解配额炒作问题。

  李传波建议,在当前形势下,纺织企业应当积极谋划新出路。鉴于目前纺织企业处境艰难,纺企要注重提档升级,生产高品质纱,同时向新型纤维方向、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发展。

  “解决国内棉花产业问题,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如美国和欧盟国家的高额补贴、印度的保护性收购、墨西哥的市场风险保护政策等。”李会江强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